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

兩岸簽MOU 蜂蜜或刀刃?

中時電子報 2008/12/28
前金管會主委施俊吉昨(27)日指出,兩岸金融開放過程,國、共有各自的算盤,雙方金融業也躍躍欲試,我方卻至今沒有就「最後防線」的聯徵資料,架設應有的風險防火牆;前兆豐金控總經理董瑞斌則警告,中國基於計畫經濟的需求,隨時都可能祭出宏觀調控,對資金管理與運用的銀行業來說,這是最難以預料的痛苦,甚至會把痛苦連動到台灣,讓台灣發生「輸入型金融危機」。

上述說法,來自昨天舉行的台灣智庫思想坦克論壇。台灣智庫將舉辦的一系列座談會,昨天以「蜂蜜或刀刃?兩岸經濟及金融合作的效應與後果」議題開場,由前台灣證交所董事長吳榮義主持,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主講,施俊吉、董瑞斌均為與談人。

江陳會和國共論壇連續舉行,金融議題均為重點之一。陳博志表示,兩岸開放後,國銀赴中國設分行,被講成好像國銀是要去「打下很大的市場」,但實際上國銀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力,卻是一項很大的問題,至今國銀在其他國家的分行,並未表現出足以進軍國際的競爭力。

「我如若夜郎自大,最後恐怕會很慘!」陳博志說,陸銀吸收外國技術和制度的速度很快,經營規模更遠大於我們的國銀,若國銀設中國分行的相對條件,是必須讓陸銀也來台設分行,那我方的損失更難以想像,政府完全沒有計算,也未採取防範的措施。

施俊吉表示,兩岸一旦在金融展開合作,目前已知的可能危險有四項:其一,中國的銀行來台設分行,利用台灣的聯徵資料,中國官方可以摸清台商的底細;在對策上,金融MOU簽訂之前,兩岸應該有引用資料的規範作業,至少要有君子協定,不查不屬於自己客戶的財報資料,例如處理子公司的帳目,就不該去查母公司的帳或資料。

其二,台灣的銀行要等3年才能承作有限度的人民幣業務,開拓台商的放款,而中國的銀行卻可以立即取得台商的聯徵資料,馬上拓展對台商的業務。

此外,他指出,其三,台灣或將被迫簽訂類似香港CEPA的協定,如兩岸綜合性經貿安排(CECA),台灣將香港化、主權流喪。董瑞斌則也表示,中國人行動輒祭出宏觀調控,對台灣金融業的流動性管理,會帶來很大衝擊;為了避免金融開放後,就讓台灣銀行業的營業資金出現失血,國銀的中國駐點應該以子公司模式設立,而非現在業者熱中的分公司,「這樣才能切開風險相連的正相關。」

董瑞斌強調,也是第四項的危機,絕不能讓陸銀以「實質對等」方式,來台登陸,若對方限制我國營在中國經營人民幣業務,也應同樣限制來台陸銀在台活動,在台分行家數也不應同等於國銀的中國分行數量。

施俊吉:兩岸一旦在金融展開合作,目前已知的可能危險有四項。

沒有留言:

贊助商廣告